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中科院研究员刘永定:只有结构性的问题解决了,水生态才会变好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08-13 10:48:49

字号

再有4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2025年开始,国家将对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开展水生态考核。

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加快补齐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短板,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长三角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长江是中国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加快补齐水生态短板?中国环境报采访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部院士、国际应用藻类学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永定。

843b1f602aecd1ccf747bc01453a1bf9.jpg

水环境好了水生态就好?

2023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明确,2022—2024年在长江流域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涉及长江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泊和水库等50个水体,为2025年在长江流域全面开展水生态考核奠定坚实基础。

“从考核水环境质量到考核水生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刘永定说,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而水生态系统、特别淡水生态系统是跟人最密切相关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还有人居环境条件。只有水生态系统更好了,中国的长治久安才更有保障。

过去十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长江省份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国控断面已经连续4年保持Ⅱ类水质。

“长江干流水质都已经达到Ⅱ类标准,可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呢?”

刘永定的提问也是很多人的感受。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水中最根本的问题——水生态还是没有得到缓解,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没有到位,有些地方还是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国目前对水环境质量考核主要涉及的是一些化学指标,例如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没有涉及生物或生态的指标。

“化学指标无法决定水体的本质,本质还是在于生态系统的结构。” 刘永定告诉记者,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和功能是否适应就会出现表征。水体生态系统的表征就是系统的行为,例如蓝藻水华暴发就是系统的一种行为。只有结构性的问题解决了,水生态才会变好。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说考核水生态就不管水环境了,水环境质量如果不好,也不会有好的水生态。

水生态治理要考虑5个结构

即将步入“杖朝之年”的刘永定,还是“滇池卫士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和洱海保护治理专家工作站负责人。他长期扎根云南,常年驻守野外工作站点。昆明滇池、大理洱海、红河州石屏县异龙湖边,都无数次留下了他的身影。采访中,他跟记者笑称自己是“跑江湖的”。

这个“跑江湖的”的可不简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涉及重点湖泊等50个水体,而刘永定对湖泊水体治理有一套自己的思路。他非常赞同“三水统筹”,认为既要抓紧控污治污,又不能以污治污。“因为无论河流还是湖泊,之所以称作水体,是因为它们还是能量、是传媒,更是载体。因此,修复水生态必须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具体来说,要考虑5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河流湖泊周边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文结构,即社会经济人文环境。我们常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体和周边的环境也是如此,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水体都有显著影响。

第二个结构是湖泊的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结构。有的湖泊岸线曲曲弯弯,有的比较平顺,由此带来湖内的物质循环和水的流通是不一样的。这都有专门指标,叫蜿蜒度系数、湖岸带发育系数。还有水体的水下地形、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结构实际上并不是水体本身的内部结构,只要人不去破坏或者没有遭受意外的自然灾害,多少年也不会变,是一种自然状态。

湖泊水体治理主要盯住湖内的3个结构。一是营养结构,水里含有什么东西,无机的、有机的物质,如氨氮、总磷、COD、BOD等;二是生物结构,水里到底长了什么东西,生多少,死多少,怎么循环的;三是时空结构,这个很多人都忽视了。事实上,湖泊无论大小,其空间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一定存在。每天、每个月、每年都不一样,东南西北都会有区别。而且水下地形也决定了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可以长这个、不可以长那个。

刘永定说:“上述5个结构中,前两个是基础性的,后面3个才是直接导致表征性行为的。湖泊的事情很复杂,想要保护好一定要5个结构一起统筹考虑。”

处理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

“水生态修复是要把一个脏的、很浑浊的、生物资源不足的系统,变成一个清的、营养盐比较低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系统。”

作为国内知名的水生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专家,刘永定参与并见证了滇池等南北各地河湖水质的改善,对水生态治理中如何处理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也有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修复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康,使用技术的前提要明确技术都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施行的。要注重生态学系统的时空分异规则,要把握生态系统的平衡、循环与耦合,利用天然水体中藻类的光合生产与消费的调控,驱动生态修复,从而多稳态递进生态在自组织与人力干预相结合的“共力”修复下,恢复水生态。

刘永定不仅是“理论家”,也是“实干家”。他曾作为项目评审验收组组长,参与了上海青草沙实证基地饮用水水源净化和大理洱源西湖生态系统转化等两个实证研究项目。

刘永定说,实验效果很好,水体都变成了清水稳态。通过水下摄像头,可以一眼看到底,非常清澈,水下的虾、鱼、草也都长得非常好。“这使我非常震撼。”

aebee2d10381a69ecd08983e4a456b95.png3c309d0c100ec4e4d25d9505a0ef1b40.png

据介绍,这两个项目都利用了“催化介导水生态原位修复技术”。这个技术的特点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光催化先锋介导作用,使水环境、水生态联动,从而恢复水体自组织修复作用,进而改变水体结构性问题,提升系统功能。该技术从2017年研发至今,已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余个项目上得到应用。

“十四五”期间,长江保护修复任务依然艰巨。为积极应对新挑战,亟须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生态环保领域的很多新技术的研发靠企业自身推进,独木难支。刘永定呼吁,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重视这类开拓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帮助和鼓励更多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一道,从源头开始“产学研用”结合。相信经过不断积累改进,这些新技术在它适应的水体里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助力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加快进程。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