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层面近日释放出两大重要信号。和未来碳价密切相关,即有关配额结转限制的新规定和再度明确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2023、2024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和前两个履约周期的方案相比,新分配方案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包括增加了配额结转规定。这意味着什么?会对碳价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不久前公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再度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也发布了《北京市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满足碳市场发展的需要。
如果全国碳市场有偿分配政策落地实施,将会对碳价产生什么影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扭转企业“惜售”行为,加大配额流动性,使碳价更理性
《2023、2024年度配额分配方案》增加了配额结转规定,以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具体规定为,重点排放单位最大可结转配额量=净卖出配额量×结转倍率。其中,结转倍率设为1.5。
《碳中和时代》作者、气候未来创始人汪军分析:“对于有配额富余的企业,可以根据相关规则结转为2025年度的配额,用于2025年履约。对于未结转的配额将不再用于履约,相当于作废。而可结转的配额量与此前企业净卖出的配额量有关,也就是卖得越多,可结转的量就越大。所以,那些想做结转的企业需要‘可劲’卖配额。但是卖多了,本来持有量就少了,也就没那么多配额可结转了。我觉得这一措施是‘神来之笔’,可以有效刺激那些囤了很多配额不卖的企业,要是再不卖,这些配额可就成废纸了。”
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是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核心环节,科学合理的配额分配方案对于增强碳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认为,增加配额结转规定是政府对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的一种体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全国碳市场前两个周期并未明确跨期配额的使用条件及配额有效期,实际操作中配额可以无条件结转至下一年度。结转限制的缺失以及市场普遍“看涨”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惜售”,降低了市场配额供给与交易活跃度,增加了配额短缺企业购买履约配额的难度,不利于市场稳定运行。《2023、2024年度配额分配方案》通过增设配额结转相关规定,确定了配额最大可结转量与企业净卖出配额量挂钩的原则。企业净卖出量越高,其最大可结转量越大,这有助于激励配额盈余企业积极出售配额,提高市场交易活力。
江苏省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卫旺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碳价发现过程属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参与行为。在碳市场建设的初期,政府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完全由市场主体决定,容易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市场对碳价长期普遍‘看涨’,导致市场主体就不愿意交易了。所以政府规定市场主体必须在一个窗口期即履约周期内,将碳排放配额交易、结转掉,否则就不值钱了,这样碳价就不会太高。”
地方试点碳配额有偿竞价发放,通过市场博弈形成碳价
《北京市碳排放配额有偿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近年来地方试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渐热的一种体现。北京市自2022年以来尝试根据碳市场运行情况开展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有效保障了北京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体现了“排放有成本、降碳有收益”的原则,并为重点碳排放单位顺利完成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提供了灵活的方式,丰富了市场管理经验。
可以说,未来,可能影响全国碳市场碳价的一项重要改革便是将逐步提升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比例。
目前,由于全国碳市场采用的是配额全部免费发放的方式,大多数参与主体的实际控排成本较低。有偿分配配额有助于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
卫旺告诉记者:“逐步引入有偿分配的目的不是给企业施压,而是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单位水耗、能耗要降低,排污量要下降,但投入产出比要提高,效率要提高。另外,从推动出口方面考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相关法案都是和碳相关的贸易规则,国际市场要求企业为碳排放付费。如果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已经付出了碳成本,在出口欧盟时,是可以进行相应的抵消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政策倒逼企业把这部分资金留在国内,避免外流。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际绿色壁垒到中国碳市场的相关政策,再到市场主体,是一个有序传导的过程,最终落脚点在企业,需要企业提质增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有偿分配最终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就目前地方的实践而言,均采用竞价发放的形式。
例如,2024年8月5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开展本市2023年度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的通告,明确自9月2日起,本次有偿竞价发放的碳排放配额数量为150万吨。
2024年5月和7月,上海环交所组织开展了两次2023年度上海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竞价发放总量分别为100万吨。
2024年1月发布的《广东省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明确,2023年度配额实行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放。例如,钢铁、石化、水泥、造纸控排企业免费配额比例为96%,数据中心控排企业和自愿纳入的企业免费配额比例为97%,新建项目企业有偿配额比例为6%。2023年度有偿配额计划发放50万吨,于202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两期竞价发放。
从地方试点碳市场有偿竞价发放配额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对碳价的影响。
据产业咨询机构智研咨询的分析,我国八大试点碳市场都对配额有偿竞价进行了探索,但试点碳市场配额有偿竞价比例偏低。北京市2022年度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总量为4400万吨,其中竞买成交量为152.76万吨,占比仅达到3.47%,但在地方试点碳市场中占比已经相对较高。北京碳市场配额成交价整体最高,2022年以来在40元/吨—150元/吨之间波动。北京试点碳市场碳价格“一枝独秀”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配额发放约束相对较紧,有偿配额发放总量占比相对较高。
此外,国际碳市场也是如此。智研咨询认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之所以能在全球碳定价收入方面占主导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其显著的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与其碳配额拍卖比重较大有关。
卫旺认为,竞拍是实现价格合理化的一种理想方式。有偿分配主要会通过竞拍完成,通过市场主体博弈形成碳价。能够竞拍成功的企业通常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配额支撑企业发展,愿意为此付出更高成本,并且能够通过企业的绿色发展取得更好的回报。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减排的潜力和能力,就不会花更多钱参与竞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但成本和收益具体是多少,就需要通过市场博弈慢慢发现。(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