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荒漠 >  正文

三北局向国际社会介绍 中国荒漠化防治“六大经验”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时间:2024-12-27 10:34:57

字号

近期,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COP16大会,三北局负责人在“中国绿色长城走向世界”边会中发表《建设绿色长城 守护美丽家园》的主旨报告,向国际社会介绍“三北”工程建设“六大经验”,得到与会人士的高度认可。


一是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先后启动了“三北”、退耕还林还草、天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投入专项资金推动。每十年编制防沙治沙规划,每五年考核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监测全国荒漠化和沙土土地动态变化,统筹协调防沙治沙工作在全社会铺开。


二是政策引导。中国各地结合实际,开创了“谁造谁有”“股份制造林”“家庭林场”“承包造林”“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新政策新机制,鼓励引导各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甘肃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集体林场,三代人承包治理1.4万公顷流沙。


三是科技支撑。遵循科学规律,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模式,集成和推广先进防沙治沙技术,提高防沙治沙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中国包兰铁路在麦草方格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五带一体”治沙模式,“五带”即:铁路两侧营造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带宽500米,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模式,保障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60多年安全运行。


四是依法治理。中国积极加强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依靠自然力恢复植被。同时,依法依规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切实加强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护。


五是利益驱动。牢牢把握利益驱动的防沙治沙机制,把防沙治沙和群众收益紧密挂钩,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新疆于田将全县2333公顷人工红柳大芸,以户均1公顷的标准分配给贫困户经营,带动8800多人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内蒙古等地在沙漠、戈壁、荒漠中开展光伏治沙,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开辟防沙治沙新模式,起到了治沙又致富的效果。内蒙古阿拉善盟通过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沙产业,参与沙产业的农牧民约2万人,沙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0%左右。


六是久久为功。从防沙治沙长期性的实际出发,持续用力,一代接着一代干,誓让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重新焕发生机。山西右玉18任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接力60多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人工造林11.3万公顷,创造了荒芜高原变成绿色海洋的生态奇迹。(信息处  李昌根)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