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能源 >  正文

发展氢能,资金、政策一个不能少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时间:2025-03-24 10:00:12

字号

从2019年的“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到2024年的“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再到2025年的“培育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含氢量”与日俱增,氢能产业发展也逐渐从萌芽期走向成长期。


回顾氢能产业的发展历程,政策支撑必不可少。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两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将编制加快推动氢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明确“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从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巩固深化能源国际合作等方面布局氢能产业发展。此外,在今年地方两会上,20余个省级行政区均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氢能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在氢能推广上,近年来,北京、山东、陕西、河北等多地相继开展氢能试点,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也从新能源汽车向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以及工业、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扩展,氢能产业发展正在从示范推广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我国现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制氢环节到下游应用环节,初步形成“制-储-输-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540座,居全球首位。燃料电池汽车也在逐步上量,预计到2025年年底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


不过,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无论是顶层设计、产业技术还是商业化运营上,都存在发展瓶颈。在顶层设计上,还需从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出发,推动定价机制、减排机制、资源配置、示范应用、加氢站审批等方面的政策与标准落地;在核心技术上,燃料电池寿命、储氢瓶碳纤维国产化、液氢装备技术等关键技术尚待突破;在落地推广上,氢能在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规模较小,燃料电池汽车年推广量与预期尚有差距,加氢站覆盖密度同样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若不解决,恐难支撑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持续且密集的资金支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氢能产业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资金不足。在笔者看来,资金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氢能发展刚刚起步,无论是技术突破、装备研发还是商业运营都需要极大的成本投入。仅在商业运营上,即便有政策补贴,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售后成本仍然较高,极大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另一方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于2025年年底即将期满,衔接政策还未出台,对产业融资造成一定影响。此外,有部分代表委员指出,中央奖励资金兑现时间长,地方配套资金发放不及时,企业应收账款普遍占比高,导致产业链资金垫付压力较大。


可喜的是,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产业投资类基金要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投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此外,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基金存续期达20年。该基金将聚焦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氢能产业肩负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任,惟有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引入资金“活水”浇灌,才能让氢能产业迎来发展“沃土”。当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方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