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可用防鸟网,勿用捕鸟网!国家林草局:引导群众科学防控鸟害

来源:中国之声 时间:2025-03-28 16:59:09

字号

有志愿者近日反映,在江西、浙江、安徽、广东等地农田、菜地、果园、鱼塘周边,出现大量鸟网,且存在鸟类挂网致死情况。经调查核实发现,多数鸟网为当地老百姓保护农田、菜地、果园免受鸟害所布设,也存在违法猎捕情况。地方政府已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拆除捕鸟网和对鸟类有害的护农丝网,引导群众科学开展护农,避免对鸟类的伤害,并对涉嫌违法猎捕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鸟类安全。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或控制害虫。乱捕滥猎鸟类,不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更不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钱法文介绍,实践中,农户护田护菜会架网防鸟,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选择防鸟网,防止鸟类取食庄稼、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等,这种防鸟网是一种用粗尼龙线制作的农业保护设施,其主要作用是覆盖在农田、菜地等周围,阻挡鸟类取食致害,鸟类撞到防护网后不会被网“黏住”受到伤害,一般能逃脱。第二种情况是农户选择捕鸟网防止鸟类破坏农作物,这种捕鸟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令禁止的猎捕工具,多为尼龙丝线制作,为非法猎捕工具,鸟类撞到覆盖在农田周围的网中因为无法逃脱而死亡。第三种情况是架设捕鸟网,以盗猎为目的。后两种情形属于违法行为。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力度加大,鸟类种群数量持续增长,鸟类分布区附近的农田和农林结合带,逐渐成为鸟类觅食的区域,造成群众农作物财产损失。使用稻草人、竹竿飘带等传统手段,及探索采用的声波、反光装置等物理驱赶手段,驱鸟效果不够理想。


针对鸟类致害问题,专家认为,可从鸟类致害预警监测、建设主动预防措施、建立补偿救助机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推进上述问题解决。一是开展鸟类致害监测工作,科学确定鸟类致害防控的重点区域和防控措施。二是加强主动防控鸟类致害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户采用不伤害鸟类的防鸟网代替捕鸟网进行护农、护菜等,探索研究并推广应用低成本且对鸟类无伤害的驱鸟设备或手段,减少鸟类受伤的风险。三是从事后补偿入手,完善鸟类致害补偿制度,及时补偿群众损失。四是加强爱鸟护鸟科普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夯实鸟类保护的群众基础,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鸟类保护。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保护措施,维护鸟类种群安全、生态安全。要继续完善鸟类保护监测网络建设,按照《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加快保护监测站建设和栖息地修复进度,扎实提升鸟类重要分布区、迁飞通道、集群活动区等的保护能力。要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各级林长及生态护林员作用,确保在基层统筹各方面力量强化鸟类保护和执法监管,坚决遏制乱捕滥猎滥食及非法交易鸟类等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国家林草局表示,要推动地方政府引导群众使用防鸟网替代捕鸟网,既防范鸟类取食庄稼、蔬菜、水果和水产品造成农民损失,又确保鸟类不会被误伤误捕致死,引导群众科学防控鸟害。同时,要建立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按照《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完善鸟类致害补偿制度,探索评估鸟类致害损失的有效办法,及时补偿群众损失;继续引导民间力量参与保护,规范志愿者队伍,完善有奖举报等机制,加大案件督办和宣传引导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王泽华


供图丨国家林草局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