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26日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这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下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方案》明确,2024年度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其中,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额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唐惠珽表示,《方案》的核心看点是新增了“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的要求,换句话说,今年全国碳市场的确扩围到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但三大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排放多少温室气体就能得到多少免费配额,不会有盈余配额,也不会有配额缺口。
对于“盈亏基本平衡”的理解,唐惠珽认为,在中性假设下,三个行业2026年(2025年度)配额缺口约为330万吨。按照100元/吨的碳价水平,对应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显性碳成本约为1.8、1.2、0.3亿元。
此外,《方案》提出,在深化完善阶段,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全面加强。唐惠珽表示,新增“数据真实性”“加强信息披露”等,有助于建立更加真实、透明的排放数据体系,有利于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
备战碳市场扩容,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企业应积极应对,主动融入。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认为,三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将促使企业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长期战略的必选项,主动从管理等方面将绿色低碳纳入企业生产全过程,推动各环节技术创新、节能节材等。对于企业来说,碳市场扩容将带来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对出口欧盟的企业而言有助于应对和解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问题;另一方面,能促进企业朝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发展质量。
“将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有利于三大行业尽快节能降碳,从过去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发展模式转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王元丰建议,企业应加强碳排放能力建设,建立内部碳排放管理体系,规范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和完善对外交易、报告履约制度,调整和优化公司的能源结构。
唐惠珽也认为,企业亟需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设备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加快熟悉全国碳市场核算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市场交易规则,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