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史上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来了,严在哪里?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5-04-17 16:31:21

字号

据公安部1月17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然而,随着汽车动力源泉从传统的热能逐步向电能转变,电池的安全性风险也随之浮出水面。近年来,与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有关的事故频频发生,也让焦虑在业内和消费者群体间蔓延开来。

日前,国家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修订版本”),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修订版本较现行的2020年版本新增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并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社会对动力电池安全的担忧有望得到改善。

新能源汽车电池事故引关注

电池起火能控制吗?

2019年4月22日,一辆特斯拉和一辆蔚来ES8,先后在上海和西安起火。4月24日,武汉一辆比亚迪E5起火。

2021年4月17日,广州增城一辆特斯拉发生事故后起火燃烧,一名乘客死亡。同日,美国休斯敦一辆特斯拉汽车发生事故并起火被烧毁。

2023年3月15日,贵州六盘水,一街道塔山水泥厂旁的充电站内,一新能源汽车在充电完成后突然开始冒烟,随后起火。

图片

图源:六盘水消防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造成3人身亡。

《2024新能源车险发展报告》显示,根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报道统计,22.67%的车辆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16%的车辆在行驶时发生自燃,38.67%的车辆在静止停放时发生自燃,9.33%的车辆因碰撞引发起火,其他原因导致起火占比为13.33%。

过去几年企业报告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分布显示,从车辆外部见到明火到驾驶室起火,平均间隔时间仅有64秒。

图片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曾表示,事实上,电动汽车着火的事故率小于油车,但是人们对于电动汽车出事故时处理经验尚不足,且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起火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需引起重视。当前,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记者首先找到了2023年公开报道的全部270余起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发现其中碰撞后发生火灾的概率仅占10%左右,在充电或静置状态下起火的比例则超过了50%。相较于交通事故,也就是碰撞后的起火,新能源汽车在静置、充电或是正常行驶中的“自燃”现象,讨论度更高。

图片

记者又来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这里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共同成立了汽车火灾安全联合研究实验室,对过去几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件做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与电池相关性最大的起火诱因,叫做电池热失控。

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鲍欢欢介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因为一些不当的充电行为,例如底部托底、剐蹭、长时间泡水等,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

图片

此前我国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也就是说,车辆需要确保具备人员安全逃生的条件。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当前电池从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也就是说,热失控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起火可以。

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严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标准。日前,修订版本已发布,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

“史上最严安全令”

严在哪里

据工信部,修订版本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并首次强制性要求相关测试后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图片

具体来看,针对热扩散测试,修订版本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和整车测试条件。触发方法在原来的“外部加热、针刺”的基础上,增加“内部加热”。

同时,修订版本的技术要求从原本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取消了对逃生时间的限定。此外,还要求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旨在做到绝对安全的“无热失控”。

同时,修订版本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以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测试方法为30mm直径撞击头,150J能量撞击3次。该测试要求电池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则考察20%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电池单体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该测试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此外,修订版本明确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即非驱动类电池不适用;完善绝缘电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提升挤压测试要求,增加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也就是即使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

但要明确的是,这不意味着未来新能源汽车不会失火爆炸。

一位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高速碰撞后会产生高温,达到座椅、线缆等部件的燃点等,会造成起火,电池也可能受到影响,可能引发爆炸。

一家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表示,目前,新国标中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而碰撞后的不起火、不爆炸需要车企和电池厂商共同努力来完成。动力电池的无热扩散技术将为碰撞后的人员和车辆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新国标会带来更高研发成本吗?

淘汰赛与新机遇并存

当“不起火、不爆炸”成为动力电池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时,用户端的安全保障无疑将得到显著提升。

但与此同时,更高的标准是否会导致企业端的成本上扬?对此,修订版本起草单位蜂巢能源科技的董事长、CEO杨红新给了湾财社记者否定的答复。

杨红新表示,蜂巢能源在两年前就已按照无热失控的标准进行开发,目前其客户均已能够满足新国标。他还向记者透露,许多企业两年前就知晓标准的起草,很多企业都已经能够满足新标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头部企业来说,“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难题已经攻克。

不过,一些声音认为,修订版本预计仍会引发淘汰赛。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分析认为,二线电池厂改造成本可能会超过5亿元,行业集中度或提升至CR3≥80%;同时,2027年整改大限前,预计30%产能面临关停。

但与此同时,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表示,新规可能会促进检测认证产业的兴起。新增底部撞击实验室单次检测成本超200万元,第三方检测机构预计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此外,保险金融业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认为,满足新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

此次修订版本的发布,无疑是国家层面在电池安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在一些人看来,安全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行业还需要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优化、车辆碰撞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安全标准的提升只是保障安全的基础,实际应用中的安全管理和用户教育同样重要。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