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树如何“延寿”?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街道,一棵1400多岁的银杏树正在接受保育呵护。工作人员到此对古树进行“体检”,研究通过清理枯枝、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办法,复壮古树。
自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施行。根据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作为有生命的文物,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坐标,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科研价值。
日前,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工作部署和海南省绿化委员会工作计划,三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依据普查结果和《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认定全市二级保护古树1252株。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
当前,我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这些“有生命的文物”见证时代变迁、传承生态文化、演绎生命传奇,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科研和经济价值。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它不仅仅是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承载。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保护工作,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国之大者”。
多地主动应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加速推动地方立法工作,用法治力量确保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近年来,为有效保护和抢救濒危衰弱古树名木,重庆市积极落实中央和市级资金,并鼓励区县自筹资金,全年共实施了239株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工作。这一举措不仅为古树名木提供了及时的保护,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