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17日获悉,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发现一个新种蜘蛛,相关研究日前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根据采集地点和命名法则,该新种蜘蛛被命名为“叶家厂伪遁蛛”。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设立以来发现的第12个新物种。
记者6日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获悉,近日,该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国际学术期刊《Animals》(《动物》)上发表了爬行动物新种——“成都滑蜥”(Scincella chengduensis)的研究成果,这是国内首次记录该物种。
3月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苏轼无爪蜉”位列榜首,不少网友争论以“苏轼”命名虫子是否合适。那么,科学家给新物种命名都有哪些讲究?又起了哪些脑洞大开的名字?
记者16日从广东省科学院了解到,该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与害虫控制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一个昆虫新物种,研究者以发现地将其命名为海珠微瓢虫。相关论文成果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阶元》上。
2月10日,记者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在铜鼓县境内发现了一个鱼类新物种——虎纹后鳍花鳅(Niwaella tigrina)。虎纹后鳍花鳅作为后鳍花鳅属中的新物种,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八种该属鱼类,也是江西境内发现的第二种该属鱼类。
近日,近百只熊猫鸭来到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三湾大天鹅生态保护园越冬,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拍摄。熊猫鸭学名斑头秋沙鸭,又称白秋沙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体羽以黑白色为主,眼睛四周为黑色,酷似熊猫眼,因而被称为“熊猫鸭”。其外表美丽,泳姿逍遥,是著名的观赏鸟。
近期,研究人员经过时间角度和空间距离的确认,确定云南泸水市称杆乡堵堵洛区域监测到怒江金丝猴新猴群。这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三个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在60只至80只,至此,我国境内怒江金丝猴确认的总数增至3群约360只。
1月7日清晨,第一缕阳光漫洒在祁连山保护区管护中心寺大隆自然保护站的林区。管护人员整理好行囊,正准备开启巡护之旅,却惊喜迎来一位意外“访客”—— 一只马麝幼崽。
记者1月6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红河州发现我国第二种无足目两栖动物新物种,中文名为杨氏鱼螈或红河鱼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