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口区滩涂碳汇方法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成果《飞天碳方法学滨海湿地滩涂》已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普惠分会成功备案。标志着我国首个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滩涂碳汇方法学实现实践转化,开创了国际蓝碳开发新范式。
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在江苏省盐城东台市成功落地。该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以滨海湿地碳汇为嵌入点,将滩涂下蕴含的碳汇权益作为增信手段,有效地解决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开辟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金融新路径。
近日,海南省琼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海南中远海运博鳌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完成红树林碳汇交易签约,打造碳中和会议,这是琼海完成的首单碳汇交易,标志着琼海正式启动“碳交易”,助力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变。
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防止由碳汇转为碳源的行动,得到碳市场和减排政策法律的支持。碳汇开发保护抵消碳排放量,推动碳汇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碳汇保护可达至三个目标:其一,保住碳汇储量,采取修复措施巩固生态系统内部的碳汇,减少树木砍伐、工业污染、围海造陆造成的碳泄漏;其二,谋取碳汇增量,在保住碳汇储量的基础上,持续采取协调措施,如海上风牧融合、生态旅游、碳汇造林,增加碳汇;其三,用碳汇抵消碳排放量,促进碳排放双控目标的实现。
在前不久召开的丽水市两会上,来自全市各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参会人员积极响应碳中和倡议,借助“一起碳中和”小程序,共认购了97.2吨丽水本地开发的林业碳汇。与此同时,龙泉市国有林场向大会捐赠163吨林业碳汇,助力实现碳排放的全面抵消,成功打造“零碳”两会。截至目前,浙江(丽水)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及“一起碳中和”小程序,已累计完成904笔交易,成功抵消3.95万吨碳排放,交易总额达到294.65万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合作申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中国区域蓝碳中心”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中国区域蓝碳中心”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的首个“海洋十年”项目。
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重启以来,有关造林碳汇项目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近日,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上,造林碳汇项目的公示引发了一场“全民审核”。“先公示再审定”在制度设计上有哪些考量?如何通过社会监督提升项目质量?造林碳汇如何科学证明“从无到有”?造林碳汇项目如何确保真实有效?
今年全国两会,连玉明提交了关于将农牧业碳汇纳入CCER市场体系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建议。在他看来,发挥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碳汇交易试点,进一步落实国家公园“碳库”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碳汇产品进入碳交易市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宏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主动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适应碳排放“双控”的政策体系,推动2.0版零碳园区建设,扩大林草碳汇开发交易规模。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90后”返乡新农人沈燕芬提出建议,加快制定农田碳汇核算标准,支持主产区试点交易;将农田碳汇纳入国家碳市场,收益反哺农田建设和农民;设立“减排奖励基金”,鼓励农民参与低碳耕作,让农田不仅能产粮还能“产碳票”,把绿水青山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