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获悉,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西南岩溶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期间,于广西德保县发现了一个石山苣苔属植物新种——弯管石山苣苔。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杂志上。
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12日通报称,历经5年研究,海南医科大学近日在丹霞山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丹霞丝盖伞。该发现不仅为中国菌物多样性宝库增添了新成员,也进一步展现了丹霞山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价值。
大理大学“滇西北真菌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团队”在云南省武定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现两个离褶伞属大型真菌新物种,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MycoKeys》(《真菌钥匙》)上发表。
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发育着独特的植物区系,其中高山特有物种占比超三分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的热点区域。
记者近日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等单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2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双孢小蘑菇和霜盖拟疣柄牛肝菌。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分别发表在菌物学权威期刊《菌物检索》和《植物分类》。
2月16日,竹溪县啟良生物研究所收到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来函,告知在鄂西北十堰发现的一植物新种——啟良风毛菊,正式接受发表。据悉,这是自2024年1月以来,十堰市一年时间连续发表的第四个植物新种,也是在国际植物学期刊上又一个以十堰人命名的植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近期联合宣布,在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并命名一个全新的百合物种——黄龙百合。这一重要发现已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PhytoKeys》上。
记者2月11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获悉,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广西大新县发现一种螺序草属植物新物种——“蝎尾螺序草”(Spiradiclis scorpiura),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钥匙》(PhytoKeys)上。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5.12%,持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福建为什么这么“绿”?在如何发挥山的优势、林的潜力方面,福建下足了功夫,尤其是近年开展的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成为“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重要抓手,带动了全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拓宽了农民致富路径。
作为森林资源大省,四川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林下食物,将“森林粮库”高质量建设纳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建设中,探索向森林要粮、丰富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