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气象站”“地温CT系统”“海洋牧场卫士”等一系列“黑科技”,正成为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好帮手”,为城乡居民生活、农业渔业生产等带去气象服务的关怀与温度。
作为智慧养老的重要一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能提供全天候守护,助力老年人“智”享晚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智能健康监测领域,推动设备品种日益丰富和产品不断更新。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城市》在线发表一篇气候变化领域重要研究论文,首次确定气候变化与城市火灾之间的关联影响。
想知道一片水域里有多少鱼,不用撒网捕捞,只需取一瓢水就能算出?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李晨虹团队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资源》发表研究成果,未来或可让生态监测像“查指纹”一样高效。
山区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与夜间发生特性使得灾害预警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刘双与胡凯衡课题组联合奥地利学者开展了泥石流雷达监测技术的改进研究。
一支由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发现了一种利用量子光提升尖端光谱技术性能的方法,有助于在安全监测和医学诊断领域开拓出新的应用。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新的人工智能模型,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后,该模型能精确预测各种人体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情况,将为生物和医学研究带来便利。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全面提升碳计量基础能力,突破碳计量关键核心测试技术,能够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赋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团队首次发明了一种液体电子文身墨水,医生可将其打印在患者头皮上,作为传感器以测量大脑活动。该研究可为目前监测脑电波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有望改进非侵入性脑机接口设备的设计方式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中山大学80厘米望远镜近日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投入观测,并成功发布首批观测图像,此为我国新一代地基红外天文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