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低碳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高频词。它没有停留在与会嘉宾的倡议和展望中,而是由蓝图变为实景。除了“可触可感”的零碳场景,低碳科技遍布会场,源源不断供应绿能,悄无声息实现减排。
从新能源汽车到绿色智能家电,从共享经济到二手循环,从零碳有机蔬菜到外卖包装袋重复使用……当前,“该省省、该花花”在这届年轻人当中深入人心,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覆盖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绿色消费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海外市场对电池碳足迹管理要求的提高,加强碳管理已成电池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那么,零碳工厂怎么建?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热词总会引发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零碳园区”,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零碳园区元年。作为接下来做好“双碳”工作的一大重点,零碳园区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坚定回应,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对于碳市场建设,施懿宸认为,碳交易是一个抓手,目的是让绿色的收益提高,让棕色的成本增加。“如果企业发现节能减排能直接转化为碳资产收益,而高耗能项目面临更严苛的排放成本,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施懿宸说。
当前,在我国建立零碳园区会遇到哪些阻碍?又该如何突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团队,研究了1600多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他告诉记者,建议选择可再生能源禀赋好、产业匹配度高的代表性工业园区开展先行先试,促进园区零碳技术开发与场景应用,建立一批零碳示范园区。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农村是减排固碳的重要空间。一段时间以来,江苏太仓、浙江定海、河南兰考等地试点探索“零碳乡村”建设,在加快农村再生能源替代、农业降碳固碳、推动碳资产交易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因地制宜走出绿色发展道路。
近日,江苏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南通市(近)零碳试点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细则》指出,对纳入首批南通市(近)零碳试点产业园区,验收合格后给予不超过8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创建完成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江苏省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园区等国家、省级试点任务的园区,分别再给予不超过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奖补。同一园区每个层级只能享受一次奖励,奖补资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零碳园区建设迎来了利好消息。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