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我国宣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中就包括“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适应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有效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从而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简单来说就是要趋利避害、增强气候韧性。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路径之一,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方面。
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显著上升
我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早在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就强调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2015年、2020年,我国将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前两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任务。此外,我国还先后两次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组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气候适应部际联席会议,推进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将适应纳入气候投融资体系,为全面深化适应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2022年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0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为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关键任务,要求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再次强调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202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当前,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不少堵点痛点和短板弱项。一方面,对适应气候变化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差距。首先是对本地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研究不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检测精度不高,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影响和风险不确定性较大,各领域各区域风险识别不够系统全面。其次是“重减缓、轻适应”现象依然突出,适应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地区认识上仍存在“知降碳,不知为何降碳”问题,抓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力度、精准性、有效性与日益突出的影响和风险不匹配。相比降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标准体系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多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力度不够,区域适应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研发滞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征集、评价和推广体系尚不健全,气候投融资对适应类项目的关注不足,全社会参与机制也有待完善。
加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建议
“十五五”时期是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建议按照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以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契机,将适应气候变化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着力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提升能力,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大力发展气候适应型经济,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气候韧性,助力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和平安中国。
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衔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统筹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风险,增强适应政策的系统性、灵敏性和可操作性。将适应纳入“十五五”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规划,加快出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及时优化调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诱发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体系。深度衔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探索研究编制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海岸带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加强适应方面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融合,实现目标、任务、措施、工程协同增效。
健全适应气候变化组织体系。加强国家层面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统筹协调,完善跨部门工作机制和重点工作调度机制,构建国家级适应气候变化机构矩阵和专家队伍,更好发挥有关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力量,结合实际构建适应气候变化跨部门工作推进机制,培育建设一批适应气候变化的支撑机构,培养一批知风险、懂适应的专业人才。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配备专业人才,确保相关工作接得住、推得动、出亮点。强化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专业支撑。
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识别传播。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科学、系统、准确识别是前瞻、精准、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强化全国性气候变化观测、影响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推动重点领域、区域省域、典型地区加强气候变化监测,扩大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的覆盖面并提升时空分辨率。开展气候变化模型、数据库、技术方法等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气候变化高分辨率归因检测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信息归集,促进信息跨部门共享,多层次编制发布气候变化公报、报告和清单,增强气候变化信息透明度,为全社会科学认知提升提供本地化、多样性的素材。发挥新闻媒体、志愿者、科普专家等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和宣传教育,助力提升公众气候变化风险意识和科学素养。
开展重点领域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险水平和发展阶段各异,要差异化探索适应路径和模式。沿海地区要着眼海平面上升、咸潮上溯、台风和风暴潮等,强化海陆风险综合应对,打造更具气候韧性的海岸线。城市化地区要直面高温热浪、暴雨内涝、电力短缺等风险,建设清凉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和气候智慧型都市圈。农业功能为主的地区,需加强高温、干旱、暴雨、病虫害等灾害增量风险的防控,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生态功能为主的地区,需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优化生态保育措施,积极防范森林草原火灾。鼓励各地开展创新实践,打造适应“细胞工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积极防范大概率风险的同时,也需重视小概率风险的应对。
撬动更多要素资源投入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加快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名词术语、气候变化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适应气候变化活动调查与评估、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评估、气候变化投融资项目绩效评价、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效评估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发省域和城市适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以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为突破口,依托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探索开展建设项目适应评价,推动重大规划、水风光能源开发项目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征集推广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完善适应气候项目分类和评价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相关领域。鼓励公众、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制定学生、老人等重点人群适应气候变化手册或指南,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生态。(作者:向柳 陈柳西 李言洁 作者单位:向柳、李言洁,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陈柳西,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