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无废园区”怎么建?这四个着力点要抓好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11-04 16:20:52

字号

“无废园区”是“无废城市”的细胞工程,是基于绿色低碳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实现废弃物高效管理的产业园区模式。园区是我国产业集约集聚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单元,推动“无废园区”建设可有效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依靠源头减量筑牢绿色防线


废弃物源头减量是建设“无废园区”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产业的绿色化和低碳化转型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要推动园区产业全链条绿色改造,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加强科技创新,发挥技术在源头减量方面的赋能作用。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园区企业开展生产工艺的绿色化升级。强化设备数智化改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促进生产设备智能升级和技术提升。以工艺优化升级为抓手,做实资源化利用,通过工艺革新和技术改进,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


促进原材料绿色替代,推动企业使用环境友好型原料。企业要积极探索原材料的绿色替代方案,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绿色原材料,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建立精细化、绿色化的生产管理体系。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对园区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重塑,将减废目标融入生产各环节。鼓励企业通过优化生产参数、改进操作流程、细化生产过程等方式,降低单位产品的废弃物产生率,充分挖掘生产过程管控的减废潜力。


依靠产业协同实现过程循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互补性,部分企业的废弃物也可能成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因此,要打破废弃物利用的行业壁垒,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循环。


强化规划统筹,将无废理念融入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定位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在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工作中更加注重产业之间的协同性,有针对性地招引配套相关废物综合利用企业,弥补产业链断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鼓励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措施,试点在划定工业园区范围内实行企业之间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处置豁免政策,简化各类审批程序。引导鼓励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途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区域联合协同利用处置方式,鼓励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推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在产废端,坚持产业建链、机制增链,建立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引导不同产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如建立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平台等,通过识别各产业之间的物料、能源流动关系,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鼓励企业通过研发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式,为产业间的协同合作提供技术支持,以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边际成本。


依靠智慧监管强化污染管控


当前,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废弃物管控难题,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企业废弃物监管容易出现盲点,进而影响了“无废园区”建设的进程。要用好信息化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与智慧监管,加强对园区废弃物排放、运输、处理的监管,确保污染物得到有效管控。构建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通过数字化、可视化、全时段、全覆盖的监管机制,实现废物种类、数量和流向的全过程可追溯。运用智能称重、电子标签、电子联单等物联网手段,对危险废物实行“一码贯通”管理。综合电子转移联单、道路监控视频,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建设中小企业危废统一收运体系,缓解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压力。


建立园区废弃物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对废弃物产生量、处置率、资源化利用率进行实时监控,并相应地设置预警阈值和应急预案。在园区安装废弃物监测传感器,设置超标自动报警装置,通过大数据动态分析废弃物产生趋势,增强园区废弃物监管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调整监管策略。加强数字化监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打通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协作,破除废弃物监管的“数据孤岛”效应,形成部门协同监管合力。


依靠多元共治培育“无废文化”


构建“党委统筹、园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深入系统培育“无废文化”,凝聚起“无废园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园区要引导产业龙头企业先行开展无废化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先建带后建,渐进式推动“无废园区”建设。加大“无废企业”和绿色工厂创建活动力度和覆盖范围,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申报服务,抓好创建工作保障。


企业要树立无废理念,积极参与“无废园区”建设,以创建“无废企业”为抓手,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同时,高校、环保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园区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无废转型方案,降低转型成本,提高转型效益。( 作者:罗家为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