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通报了2025年第三季度督察执法中发现的14个违法违规典型问题,再次敲响生态保护和耕地安全的警钟。通报指出,部分地方仍存在违法占地破坏耕地、非法采矿、毁林毁草破坏生态,甚至整改弄虚作假等现象。
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典型问题是因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把关不严、默许纵容造成的,涉及辽宁、河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等地,并出现多起以“设施农业”“工程建设”等名义行非法开采之实的典型案例,严重冲击耕地红线和生态安全底线。
监管部门违法违规,“发展冲动”突破“法治红线”
在依法管土治林的过程中,监管部门本应带头守法,然而部分地区却出现监管部门违法违规或纵容默许的现象。例如,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季度核查发现,广西北海渔业基地管理中心在未取得用海审批的情况下,违法违规填海23.09亩建设东渔业码头工程。
类似问题在前期督察中亦有发生。第二季度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广西北流市委、市政府曾主导推动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为名违法开采砂石土,涉及林地约1800亩,资源量达1.59亿吨。同期,柳州市融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提交虚假证明材料,将非耕地地块冒充复耕地块上报。
此外,此次通报的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管理委员会违法征地1218亩用于旅游开发,遵义市交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随之违法占地273.61亩建设景区服务设施,其背后也不难看出,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热潮中,依然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速度轻程序”的现象,也反映出制度约束力在某些环节“掉链子”。
监管不利整改造假,堵住漏洞仍需严格执法
监管的“宽松软”,直接导致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通报显示,2022年7月以来,因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监管不力,新达(辽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44.44亩建设露营地项目,其中黑土耕地30.54亩(全部为永久基本农田),甚至涉及生态保护红线3.09亩。
在整改环节,海南澄迈长丰节能建材有限公司上演“插苗复垦”的虚假整改戏码,而省、县两级验收把关不严,使问题“顺利过关”。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区以“设施农业”等名义规避审批、默许非法开采。2021年6月以来,重庆市丰都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规避矿业权设置,默许重庆市全顺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设施农业为名非法采矿33.59万吨。同类问题在第二季度亦有发生,河南南召县达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肉牛养殖”为掩护,违法开挖外售砂石约37万吨,进一步凸显出“挂羊头卖狗肉”式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梳理这些案例,暴露出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监督机制失灵、部分官员法治意识淡薄或存在权力寻租空间等问题。而究其根源,在于发展与保护、权力与法治的天平在局部地区发生了严重倾斜,“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短期政绩”的扭曲观念仍未根除。对于这些违法违规问题,绝不能止于事后问责与个案整改,各地应吸取教训,重塑政绩考核“指挥棒”,织密监督问责的铁网,将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置于阳光之下,让“严格依法监管”成为地方政府的刚性需求和自觉行动,彻底扭转“监管不力、把关不严”的被动局面,才能真正筑牢生态与法治的防线。(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吴雨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