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我国生态治理面临三大机遇。
《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是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打造的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探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的系列专题报告。本次发布的《生态治理蓝皮书: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 (2019-2020)》(下称生态治理蓝皮书)是生态治理与研究的最新成果。
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于法稳主编;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沙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CGEP)主任毛显强副主编。
中国社科院专家、自然资源部领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委、《生态治理蓝皮书》主要撰稿人、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人员代表、特邀嘉宾及媒体嘉宾近60人见证了皮书发布内容。
皮书指出,我国生态治理面临三大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遇
2015年,我国发布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加快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步伐,为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机遇。
第一,2016年以来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2016年,国办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开启了我国“全面保护湿地”的新历程。2018年,湿地保护法正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加快了湿地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在沙化土地修复保护方面,国家林业局印发《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要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建立沙化土地修复制度、推行地方政府责任制等。
第二,2018年完成政府治理主体的改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成立,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草原行政管理机构层级低、人员编制少、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自然保护区全部归林草局管理,从治理机制上打破了几十年来部门割裂管理的格局。
第三,2019年,开展自然资源产权登记制度。2019年我国印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无居民海岛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并确定出时间表:从2019年起,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2023年以后,通过补充完善的方式逐步实现全国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分阶段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自然资源产权登记制度的确立,对推动实施自然资源管理成为可能。
第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制。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管理体制。提出到2020年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机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我国实现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理论支撑,是我国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机遇。在我国生态治理中,需要着力解决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生产利用的矛盾,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共享机制。目前,主要体现为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
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顺应生态系统规律;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优先考虑生态系统承载力;在价值取向中,重视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惠益于人类福利和当地社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要把发挥生态系统功能放在优先位置,推动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要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水平的技术与制度创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支持政策,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数据科学与信息时代的技术机遇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生态治理中科学技术突破成为可能,为我国生态治理提供了技术机遇。由此,我国生态治理可以更有效地收集数据和信息、获得关键性指标、提高复杂辨识度和动态的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自然变化过程、顺应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诊断生态系统健康。如在防治土地退化中,更加重视顺应自然过程、控制人为的负面影响,在草原保护中采用系统性和整体论方法,而不是根据单一指标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