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荒漠 >  正文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5-09-09 16:03:31

字号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用几十年回答了荒漠怎样变成绿洲这道题。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曾被称为“阎王鼻子”的风沙口如今有了“绿色铠甲”,在靠近黄河的岸边甚至有了水草;在库布齐沙漠的中段北缘,靠近黄河的“几”字弯南岸地带,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筑起了“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的经济作物让沙漠实现了从荒芜到葱郁的华丽转身……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与西北,由东向西降水递减,因此内蒙古西北部沙漠化严重。“母亲河”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脆弱的生态、水土流失以及风沙入河问题曾严重影响黄河水质。“变绿”成为一代代内蒙古人的心头大事。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据介绍,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市直接入黄的十条一级支流,涉及4个旗区、19个镇,总面积1076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37.4万人。过去,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是黄河内蒙古段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如今,站在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做了近30年治沙工作的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眼前绿意渐染。他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十大孔兑的样子:“1996年我参加工作时,这里每年遭受沙尘暴侵袭有20多次,沙尘暴来的时候天空泛黄,白天在家不点灯都看不见。”通过近30年的治理,如今该区域内的沙尘暴天数已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治理模式上,我们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王利军介绍,当地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近年来,更引入光伏治沙等技术。


image.png

7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曾经的“泥沙堆积地”在经过近30年的治理后,如今的生态已得到了显著改善。(无人机照片)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思阳/摄


王利军介绍,水资源短缺成为治理的核心难题。“库布其沙漠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200毫米。”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比如我们通过管道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的月亮湖,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他说,目前植被养护主要依赖七八九月份的集中浇水,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调配。


这背后是当地对治沙工作的决心。王利军介绍,仅2022年、2023年,达拉特旗分别投入约1亿元、1.6亿元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这对于我们这个GDP(区域生产总值)并不突出的北方小城来说,是一笔沉重却坚定的投资。”


最新数据显示,通过对十大孔兑的综合治理,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降幅达85%,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沙漠河流治理方案。


更让王利军开心的是,他看到治沙工作一代代传了下来。不同年龄的人正以各自的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黄沙退却、绿色“生金”?


在距离达拉特旗600公里的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返乡青年王刚也干着同样的事情:治沙。在王刚心中,让家乡环境变好是他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情,“小时候遍地黄沙,刮沙尘暴的时候,吃饭的碗里都会有沙子。我们以前流传着一句玩笑话‘一年刮一场风、一场风刮一年’。”


2011年,在重庆市读大学的王刚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在这一年,阿拉善开始尝试种植梭梭树并嫁接肉苁蓉。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刚动了心。4年后的2015年,梭梭林成活率实现了突破,达到肉苁蓉嫁接条件,王刚毫不犹豫放弃了较为高薪的工作坐上了返乡的列车,“这样的技术不仅能改善环境,也能实现经济效益,当时我就决定回来种梭梭树。”


回到家乡的王刚没有犹豫,毅然投入300多亩试验田开展规模化种植。第一年嫁接,第二年便迎来收获,初步实现5、6万元的经济收益。


王刚组织和他一样种梭梭树的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最初只有3户和王刚一起干,但经济效益的逐渐显现让更多牧民从观望选择主动加入。几年后,合作社成员扩至15户。


王刚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不断推动产业走向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实现梭梭苁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当地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宗别立镇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宛如沙漠中的绿色宝藏,保障了黄河安澜和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如今,在防沙治沙基础上,王刚正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原来7000亩的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力争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用更高的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内蒙古的这些治沙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这里的治沙,已不再只是“挡住黄沙”,更是“播下希望”。数据显示,2023年,内蒙古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每一寸绿色,都在重新改写北疆大地的命运。(记者 张敏 见习记者 陈思阳)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