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卢琦:我希望全球携手治理荒漠化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12-16 10:51:19

字号

当地时间12月10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六位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名列其中。得知获奖时,他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


“既激动又兴奋”是卢琦最直接的感受。


“得奖是对过去的肯定,拿到这一荣誉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卢琦告诉本报记者:“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是对我们团队、研究机构,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和赞赏。我觉得这个意义是比我个人获奖更大的。”


图为卢琦在乌兰布和沙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Justin Jin摄


治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科学和政策领域拥有30年的工作经验,卢琦是一位专注于植树造林的科学家,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他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以及促进多边合作以遏制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次,他荣获的是“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也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高度赞扬了卢琦对全球荒漠化防治作出的贡献。


“卢琦用实践证明,通过将科学与政策相结合,人类可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为数百万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英格·安德森指出。


“给予我‘科学与创新奖’,我认为还是与我国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有关系。”卢琦告诉记者。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卢琦看来,治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当时一批科学家积极参与了铁路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治沙工作。包兰铁路“五带一体”治沙防沙工程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治沙时间线上来说,科技参与最早,也参与了全过程。如今,科技正从‘后驱’变成‘双驱’。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区域打造的15个科技高地,以后会成为打造绿色高地的‘烽火台’。”卢琦表示,我国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科技工作者研究“复方”,改变过去单一的技术体系,变成集成系统完整的技术体系,一揽子解决新“三北”工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图为卢琦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光伏基地指导开展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Justin Jin摄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记者了解到,我国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据统计,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不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广泛开展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


荒漠化是不少非洲国家面临严峻挑战。在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卢琦参加了泛非“绿色长城”建设的研讨会,这是一项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防止沙漠化的计划。他认为,通过取长补短、强强合作,可以把泛非“绿色长城”和“三北”工程这两条地球南北“绿飘带”,打造得更绿、更深、更漂亮。


“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和边界。我希望全球携手治理荒漠化,希望通过这次获奖分享我国‘三北’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模式。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推动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和智慧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卢琦表示,我国几代荒漠化防治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创造了科技治沙的奇迹,为“三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作出贡献。这个奖励一定会激励中国的生态环保建设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加积极地投身地球生态环保事业。


“希望有志于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青年才俊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开放的领域,我相信会大有可为。”卢琦说。(记者牛秋鹏)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