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与澳门碳中和研究院主办的“全球碳信用市场发展论坛”27日在澳门举行,与会者围绕《巴黎协定》框架下碳信用市场机制创新、技术合作及区域协同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将在海南博鳌举行。通过绿色电力、绿色交通、绿色搭建、绿色会务等措施,海南正以全链条碳减排行动力争实现“零碳办会”目标,向全球展示中国低碳发展的“博鳌方案”。
2025年3月18日,第八次中英能源对话系列活动——第八次中英能源对话边会暨中英能源领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研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
当下,全国碳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上线三年来成交额约270亿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仍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聚焦能源供给侧行业,交易主体也仅涵盖供给侧企业。从碳市场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国际先进经验来看,未来全国碳市场要想进一步拓展与优化,提高市场活跃度,循序渐进将能源需求侧纳入行业覆盖范围,并逐步引入需求侧工业企业乃至个人消费者参与市场交易是必然趋势。
近期,部分企业关注受补贴的海上风电项目能否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问题。从制度机理、国际通行规则、国内实践做法来看,海上风电项目享受补贴政策,不应影响其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不仅受补贴的海上风电项目可以参与,在光热发电、造林碳汇、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高效隧道照明等领域,享受财政补贴的项目也都属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范围。
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1月正式实施。有专家指出,CBAM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绿色贸易壁垒。CBAM的落地生效,对全球碳规则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带来大格局重塑。在此背景下,我国碳市场如何积极应对和调整,不仅关系到国内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距离CBAM的正式实施仅剩一年窗口期,加快我国碳市场建设并完善市场机制,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实现突围。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纳税人发生碳排放权交易、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应按销售“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配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适用6%税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规定有助于推动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为我国碳市场的税收征管提供明确依据。
2025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也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碳减排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依据。
“我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的‘双碳’目标已经确定不移,但实现系统平稳转型需要持续做出重大努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廖华表示。
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有效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又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