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人民直击|秋收困境透视农业抗灾短板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5-11-05 17:18:26

字号

作为全国的大粮仓,黄淮海粮食产量占全国1/3以上。今年秋季,该地区持续阴雨,据9月28日至10月28日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其降水量远超多年平均值。


据公开报道显示,9月以来,河南、山东大部,江苏、安徽北部,陕西、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饱和,局地农田出现积水,玉米收获推迟、机械难以下田。在某社交平台上,话题“秋收”“农民不易”截至10月30日16时的浏览量分别达到6622万、1511万。


为了了解这场秋收“保卫战”遇到的难题,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进行实地探访。


图为10月23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png


图为10月23日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金井乡西王村,还有成片的玉米地泡在积水里。截至10月29日,水位有少许下降。人民网记者 段思齐摄


农田土壤含水量饱和,往年穿梭自如的轮式收割机一进地就陷入泥里,只有履带式收割机能下积水不太多的田地,但“履带收割机”的缺口较大。


——在陕西西安长安区,有种植户反映,由于农机紧张,收割费水涨船高,往年一亩地收割费50元左右,今年对种植大户涨到了70元,对散户涨到100元。


——在安徽阜阳颍上县南照镇,通过政府提前摸排,当地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手中约有7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加上由政府安排专人负责联系的30多台外地农机设备,共有100多台设备参与抢收作业,但仍存在部分设备缺口。联系到的外地履带式收割机普遍存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亩均收费上涨30%—40%。


机器用不起,散户小户只能靠人工抢收。国庆期间,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曲村村民张丽(化名)和家里十来口人穿着雨衣雨裤,硬生生地把玉米“拖”回来。“我家有5亩地,今年每亩地只收了五六百斤玉米;部分玉米霉变到连一块钱都卖不了。刨去种子、肥料、灌溉等400元左右的成本,几乎不挣钱。”


基于收入成本核算,小农户甚至存在弃收弃种的现象。


10月23日,在山西运城万荣县裴庄镇,田.png


10月23日,在山西运城万荣县裴庄镇,田里的玉米发生霉变。人民网记者 段思齐摄


收割只是第一步。湿玉米堆放不到3天就会发霉变质,烘干成为更大的挑战。


“收上来的玉米含水量过高,易发芽发霉。”10月9日,中原粮仓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南全省日烘干能力30多万吨,而全省秋粮种植面积达5700万亩,不考虑水分减量与设备负荷,按一亩地玉米1000斤计算,烘干缺口较大。


“河南目前秋粮烘干进度如何?还有多少待烘干?”10月30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回复记者:这个数据没有办法调度,烘干设备都是企业的。


面对烘干难题,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都公布了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不过,有山西运城盐湖区农户向记者反映,“烘干站只低价收湿粮,不帮烘干。”10月22日,山西运城三家烘干厂的负责人都表示,不提供玉米代烘干服务:“烘干过程存在正常损耗,损耗计量繁杂,跟农户解释比较费劲儿。所以,只收购农民玉米,我们自行烘干出售。”


几位受访运城农户明确表示,会在院子、房顶自行晾晒。“本来也不挣什么钱,还不如自己晒。”但这仍受天气影响,如遇阴雨天晾晒时间一再延长,成堆的玉米集中晾晒,会因高湿而导致二次霉变。


“小农户大多不愿意烘干,有太多的顾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民觉得烘干成本高,不愿意去,还有老百姓还不舍得卖。


中原粮仓烘干设备在日夜不停烘干中.png

中原粮仓烘干设备在日夜不停烘干中。受访企业供图


“秋收的拖沓,也势必导致小麦播种期延后。”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姬虎太说。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10月30日,运城市秋粮已收获八成;冬小麦播种面积占比约10%,预计于11月底结束小麦播种。


“晚播有晚播的办法,管好了照样能增产。”姬虎太表示,“增加播量,以密补晚”是晚播小麦核心增产技术,“播期每推迟一天,每亩增加播量0.25公斤左右。”


“晚播补救方案”,对农户来说又是笔额外投入。10月24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姜营村村民对记者说,“往年一亩地播30—40斤种子就可以,今年需要40—50斤。这样播种成本就增加了。”


10月11日,山西省财政厅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资金4000万元。10月22日,运城市万荣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2025年防灾减灾资金使用的公告》,对该县所有安装监测终端的履带式收割机机主、为全县农户提供秋粮烘干服务的运营主体进行补贴。


为了应对连日阴雨天气不利影响,各地政府都采取了相关举措,协调农机具和烘干设备跨区调度、组建应急作业队、制定指导意见、派出专家指导组……截至10月27日,黄淮海地区秋粮收获过八成,尽可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然而,采后损失与田间减产叠加在一起,还是让今年农户的相关收益有所下降。


“眼下,加快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现代农业体系十分必要。”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认为,“当前防灾体系仍偏重于灾后响应,在灾前预警与主动干预方面的科技支撑仍显薄弱。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要加强科学预警和科学响应。比如,积极培育耐高温、抗旱、抗涝品种,因地制宜改进或购置针对不同土壤条件的农机设备。”


姬虎太表示,保丰保收需要全链条式的精准把控,散农小户存在多重短板。可通过农业托管、土地流转、龙头企业引领和集体经济统一管理等方式,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同时建议政府因时制宜,统一规划排水系统、修建引黄渠,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要加强农田毛渠建设,提高灌排能力,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以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的确定性来应对极端气候的不确定性。”王娟玲补充说。(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记者赵芳、段思齐、辛静、邹星、李希蒙、宋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