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交易所”)宣布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下称“委员会”),首批成员包括多家领先企业及金融机构,与香港交易所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
全球脱碳进程下,气候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的测算,每年平均的减缓和适应资金需求总和大约为十万亿级。然而,如今通过各国公共资金提供的气候资金,远不足以支撑未来实现巴黎协定的中长期目标。
此次公布的复旦碳价指数包括六项指数,分别为2022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2年12月CEA价格指数、2022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北京和上海CCER价格指数、广州CCER价格指数、其他地方CCER价格指数。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2022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称,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达8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60%。而对于在碳市场发展上刚刚起步的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当地时间6月22日,据路透社报道,欧洲议会通过了三项与气候变化挂钩的重要欧盟法律草案。这项被称为欧洲“史上最大的碳市场改革”包括碳排放交易系统改革、碳边界调整机制改革,以及社会气候基金的设立。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碳交易的减排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碳交易”以及由此形成的“碳市场”是为实现优化减排资源配置、降低减排成本而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中的“碳”是对二氧化碳(也包含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和减排量的简称。
预计到2023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将把得到授权的居民减排量在其交易平台上架,供高耗能社会团体或企业购买以抵消自身碳排放,让居民家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直接获得收益回馈。
基于碳排放数据准确性、碳配额分配、行业差异政策等仍在不断完善阶段,多信源表明我国碳市场扩容将推迟1~2年,预计钢铁、有色纳入碳市场时间将推迟到2024年前后。
当地时间周三(6月8日),欧洲议会就欧盟委员会一项旨在加强欧盟主要气候政策工具——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提案的一系列修改进行了投票。投票结果显示,立法者在加强还是削弱ETS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使得欧洲议会未能就全面改革ETS达成最终协议,法案被退回环境委员会重新起草。
近日,针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合作前景,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接受专访时表示,作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大湾区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