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除内部阻碍碳排放权流动的约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我国平衡好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多家电力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记者梳理发现,虽受行业性煤价高企拖累业绩,但新能源表现亮眼。同时,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开启元年,碳排放权交易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成为不少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点。
碳市场机制不仅能够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投资,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利于统一碳价、促进碳配额交易的流动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碳定价的作用。
全国碳市场过去一个多月碳价一直保持平稳,上周价格几乎没有波动,维持在60.00元/吨。如果没有大宗协议交易,过去一周的成交量就只有区区90吨,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春节以来虽然只有数千吨的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比较常见,但从未降至两位数。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预计今年可以出台,其中数据质量也是条例重点关注的问题。到全国碳市场的第三个履约期,碳市场预计会转入混合型的配额分配制度,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并举,并有更多的行业加入市场交易,譬如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
新增101家企业进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控范围,同时剔除38家不宜继续纳管企业。调整后,全市2021年度碳排放管控单位共计750家。
4月13日,北京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组织委员、专家围绕“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主题赴北京绿色交易所调研。自2013年开市以来,北京试点碳市场各类产品累计成交量达9336.77万吨,累计成交额30.03亿元。
记者日前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支持威海市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
天津今年将扩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企业范围,将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每年碳排放量超过2万吨的工业企业全部纳入配额管理。据介绍,2021年,天津碳市场成交量507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历时约4年时间,今年2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目前筹建团队正在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